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我们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在经济上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而且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七个聚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光辉旗帜指引前进方向,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实践,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赋予我们更大的责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不懈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向心力。 文化自信源自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和自豪,它既是文明源远流长的结果,也是文明得以持续繁荣的关键。大力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不断提振民族精神,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着眼未来,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更好地凝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伟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社会主义文化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人民不仅物质富足,而且精神富有。近年来,从“村晚”的兴起,到电影春节档持续红火,从民俗小镇、非遗集市的人潮熙攘,到“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时尚,一批批弘扬传统习俗的“新民俗”正蓬勃发展,赓续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未来,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持续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有效发挥出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积极作用,不断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为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提供气魄宏大且气象万千的文化力量。
数字赋能拓展文化传播新路径。 文化数字化是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战略路径。近年来,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赋能下的沉浸式文旅、体验经济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在福建,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山水演艺运用全息投影,在自然景观中向观众生动演绎传说故事;在贵州,旅游演艺剧目《天酿》将数字新媒体技术与山水空间融合,再现当地酒文化的历史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数字化更加有效融合,全新的呈现方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着眼未来,要着力通过数字空间实现文化要素跨时空传承与生命延续,在开放式更新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叙事传播和文化精神传承方式的同时,实现数字文化价值的持续性提升,有效提升传播效能,助力文化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输出,进而增强海内外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效果。